新闻
首页 >  我们新闻 >  花月正春风:元宵节的那几行名迹与书印

花月正春风:元宵节的那几行名迹与书印
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6-02
  • 来源:网络
  •   
  • 打印

  元宵节又被称为“上元节”,得从中国道教说起。道教文化的核心之一是“三元”神说,所谓◆★★★◆★“三元”◆■★★★,即上元◆■■★◆■、中元、下元。这“三元”都是神官■◆◆■◆★,上元是天官,中元是地官,下元是水官◆★■★,生日分别是:上元是正月十五,中元是七月十五,下元是十月十五◆■◆★■★。在古代■◆,每逢◆◆■■★“三元◆★■”的生日★■,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◆◆■★★★。现今所能见到的很多元宵节前后书写的作品◆◆★■,皆以“上元”作为时间纪年。

  人生就是一条路,历经险阻,才能达到属于自己的终点。从童年到成年,隔着一条河,必须渡过去。当现在看到古人在元宵节之际留下来的各种书法篆刻作品★◆★◆◆★,止不住感慨万千★◆■★■。书法需要慢生活■★◆,本身就是一种慢生活。弘一大师晚年把书法与修行统一起来,过着随遇而安的慢生活,■★■★“开水虽淡,淡也有淡的味道★★◆”★◆★◆■。因为书法带来一份闲情◆■◆★■,可以更好地体验和感悟人生。

  《甪端》由故宫博物院■■◆★、艺瑞奇国际文化联合出品★■■。该剧以故宫瑞兽★★“甪端”为原型,讲述了主人公小甪端和他的文物家族成员之间,因为一场“是否应该参加网络直播活动”的争论而展开的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。严肃庄重的故宫文物在剧中以一个个可爱而富有个性的形象呈现,真正做到了让文物“活”起来★◆★◆。该剧从儿童视角出发,以亲子对话方式◆◆★◆,将故事设计得妙趣横生,从而引导青少年走进博物馆★★★◆,感受历史◆■■,传承文化◆★◆。

  春节辞旧迎新,属于跨年度◆★◆◆★,从旧的一年到新的一年。一年当中的第一个节日应该从元宵节算。尽管和春节相距很近,却是另一种风格、另一个高潮。元宵节又被称为“上元节■■★”,现今所能见到的很多元宵节前后书写的作品,皆以★■◆■■“上元■★★◆★■”作为时间纪年。古人专门会在元宵节当天或前后几天★◆■,写下几行字◆◆■■,将时间记得清清楚楚,许多年之后■◆★■◆,仍然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情境◆★,这是何等地美妙◆■★★◆★!

  古人虽然没有高科技,未必没有今人浪漫◆◆★◆,反而有更多的想象空间■◆◆。欧阳修的《生查子·元夕》写道■★★:◆■■■★“月到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★◆”元宵节的时候,风已无寒★◆,微软的东风缠绕了温柔轻轻荡来■★,那流光四射的焰火,似被风吹绽在夜空中的如锦繁花★■◆■★◆,若一场不期而遇的流星雨般美丽■★◆★,总是让人想起稼轩的词句■◆:■★◆■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这就好像是个人心中节令的一扇雕花的古木门,一到烟花闪起的时候,就会用手轻轻推开★★,享受佳节带给你我一份美丽心情◆★■。很多年以前,曾经无数次的憧憬以一首诗词为背景,可以同烟花一起绽放,那是怎样的浪漫情缘★◆◆■■!

  中国人在每一个节气或节气中◆◆★■◆,都有约定俗成的物象推波助澜,渲染氛围。当然,属年的物象最多■◆■◆,鞭炮◆◆■★◆◆、年画◆■★■◆★、春联◆★◆■★■、糖果、饺子等★◆■,不绝如缕。元宵节中也有很多◆■,然而就食物而言■★■★,元宵和汤圆几乎就是专宠。各种口味和不同馅的元宵或汤圆◆■■◆,代表着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★◆★。不管怎么说,正月十五就得吃元宵,不吃,像是生活中缺点什么似的■★◆■。元宵和汤圆虽有差异,也是大同小异,本质相同。这就是中国文化同源共生的特点。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圆★■◆★★,都预示着团团圆圆◆★■★,红红火火,热热闹闹,是年后的第一个高潮。俗话说,过了元宵节■★★■,才算过完了年。一切情绪和气氛慢慢变得平淡◆■,直至归于平静,见证了生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轮回★■★◆◆。

  西晋以降★★◆◆◆■,吴地隐士多矣,缘何陆龟蒙夺得此名◆★★,大抵与他的归隐方式有关◆■◆◆。古代的中国,不少文人披着隐士的外衣,一边守田归隐,一边牢骚满腹★★■★★◆,而陆龟蒙却是真正的归隐。正因为内心从容,淡定归隐,他的每一次发声都来自心底深处。而且◆◆◆◆,这种隐,虽有隐士之名,却怀儒家之志,修身持家、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会屡屡见于笔端。所以,陆龟蒙虽然是隐士,但并不影响他的忧国忧民。

  单纯地吃元宵或汤圆,自然比不上亲自下厨来煮■■■。当看到元宵或汤圆在沸腾的水中翻滚★★◆★■★,就会想到平常人奔波的生活。如今想来,洁白的元宵与粗笨的黑锅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,加上芝麻汤圆,令人印象更深刻◆★★★■,白皮黑馅又是一层黑白对比,就会让人立马想到书法★★,同样是黑白世界。古人专门会在元宵节当天或前后几天,写下几行字,将时间记得清清楚楚◆◆■★■,许多年之后,仍然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情境★★◆■◆★,这是何等地美妙!说到根本■■,元宵节中真正让人回味的是那些和自己相关的人或事。但任何人都不可能始终有人陪伴■◆■◆。聚与散、幸福与悲哀、失望与希望,假如愿意品尝,样样都有滋味◆◆◆,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。幸好人生有离别。因相聚而幸福的人■■■■★,离别是好◆■,可以体会到相思的美丽。因相聚而痛苦的人■■■◆◆,离别最好,雾散云消,退一步海阔天空。

  正月即农历元月。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正月十五之夜就被称为“元宵”或“元夕”◆■★。中国一些节庆祝的主要活动时间在晚上,除夕、七夕、中秋皆如此,因为中国古代的历法与月相关系密切■★◆★。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,叫做“望”。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。正月十五日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。这个一元复始、大地回春的夜晚,理所当然地会被看作吉日,作为新春庆贺的延续。不仅如此,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,和爱情还连在一起◆◆★■■◆。过去男女授受不亲,赏花灯无疑是一个交谊的机会,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顺便物色对象。所以说,元宵节才是中国真正的◆◆◆■“情人节”■★◆■。其实深思一下★◆◆■■★,不难感觉到,“七夕★■◆◆■◆”不过是一年相会一次◆◆,远非◆★“有情人终成眷属”的含义■◆★★◆■。

 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,说法颇多。民间相传★◆◆◆◆★,元宵起源时间在春秋楚昭王时期。到了汉代初具雏形◆★◆。元宵亦称为灯节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。明帝提倡佛教,印度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,点灯敬佛的做法★■■◆◆,遂颁布旨意,在这一天晚上,皇宫和寺庙都要点灯敬佛。这种礼佛教的行为由宫廷到民间,自中原至全国,逐渐形成全民的盛大节日。

  直到宋代,关于上元节民俗的记载★◆■,找不到吃元宵。为什么?因为元宵到宋末才出现。“猜灯谜■★◆”也是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,也出现在宋朝◆■◆■。

联系我们